
相关介绍
阴极保护对于凝汽器的管板与铜管管端来说,是有效的,因为冲击腐蚀、磨蚀、砂蚀的本质原因是电化学腐蚀,如果能使凝汽器水室、管板、铜管管端的自然腐蚀电位负移到阴极以下,则它们的腐蚀过程会完全停止。实际操作中,一般是将它们的腐蚀电位负移到阴极位附近(如果电位过负,会引起析氢反应,同时也不经济),这样,阴极保护能够大大的减缓这些部位的腐蚀。
阴极保护分为牺牲阳极与外加电流两种方式.在海水和海水倒灌的体系中,这两种保护方式差别不大,选择的主要根据是凝汽器所需总的保护电流大小(一般以50A为分界点,所需电流≤50A, 选择牺牲阳极,所需电流>50A时,选择外加电流),或者根据电极(牺牲阳极或辅助阳极)安装是否方便确定。但在淡水体系中,由于介质的导电性差(其电导率一般比海水小200倍),基本上不采用牺牲阳极方式,一般选择外加电流阴极保护方式。
牺牲阳极(如铸铁样机、镁基阳极)在早期的凝汽器保护中得到应用,随后是锌基阳极、铝基阳极的推广利用。但随着热力发电机组容量的增加,凝汽器所需的保护电流增大,1950年初开始在凝汽器上擦用外加电流式阴极保护法。到1960年,国外已广泛采用外加电流法了(同时,牺牲阳极式保护法也在继续使用),且在电厂的设计中就考虑了阴极保护的安装、运行问题。
我国在1980年前后开始在电厂凝汽器上采用阴极保护法,但到目前为止也只有屈指可数的几家滨海电厂与几家内地电厂采用了该法保护凝汽器,与国外普遍采用的情况构成鲜明对比。
海水中铜合金的自然腐蚀电位为-0.25~-0.4V,碳钢的自然腐蚀电位为-0.5~-0.6V,按照将自然腐蚀电位负移0.3V作为阴极保护电位的原则,凝汽器保护电位为:-0.8~-1.0v, 其保护电流密度,对铜合金为100-500mA/m2(通常为150 mA/m2左右),对水室碳钢根据有无涂层确定,从几个到100多毫安每平方米。
在淡水中,则需根据水质情况通过实验确定。